中新网评:车企订单拧水分,刻不容缓
中新网北京9月29日电(记者 王庆凯)“如果按照大家公布的刻不容缓订单数,(全国汽车销量)都有1亿了。中新”一位新能源车企创始人的网评调侃,撕开了汽车行业荒诞的车企一幕——2025年前8个月,我国乘用车实际零售1469.8万辆,订单但车企乘用车“小订”已炮制出超5000万辆的拧水纸面繁荣。这意味着,刻不容缓每卖出1辆车,中新背后就躺着3个虚浮的网评“注水订单”。
新车发布会的车企“订单捷报”,早已异化为数字游戏。订单有新能源车企高管坦言,拧水“1小时破万”的刻不容缓“小订”里,70%是中新可退意向金,10%是网评内部员工刷单,真正掏钱的“大定”不足20%。
更有甚者,一些品牌将未交付车辆提前上险,制造“零公里二手车”的虚假交付,消费者提车时才发现保单已“过户”。这种套路源于手机行业的“预售神话”,却忽略了汽车的大宗消费属性。几十万的决策链条中,试驾、配置、交付周期缺一不可,岂是“秒订万台”的儿戏?
车企为何对此乐此不疲?因为“小订”数据成了资本故事的“敲门砖”,大定数字成了内部考核的KPI,甚至衍生出广告公司策划、经销商刷单、员工自掏腰包的灰色产业链。新车发布会现场欢呼的背后,是一场精心计算的数字营销术。
但狂欢的代价是高昂的——
注水的数据将导致劣币驱逐良币。当踏实车企因“数据不好看”被资本冷落,当投机者靠刷单抢占资源,行业创新动力将被掏空。有业内人士表示,数千万的注水订单背后,是上百亿营销费用的浪费,本应将这些资金投入研发创新。
注水的数据将透支消费者的信任。被车企数字游戏误导,多少人因“爆款焦虑”下单,最终陷入交付延期、配置缩水的陷阱?提车等待300天,换来一辆减配版车型,还被告知“能提已是幸运”。消费者的信任一旦破裂,为此买单的终将是整个行业。
好在,监管者已出手。近日,工业和信息化部等六部门联合部署开展汽车行业网络乱象专项整治行动,直指捏造虚假数据等夸大和虚假宣传乱象,提升涉汽车企业网络乱象处置质效,督促企业规范营销宣传行为。
好在,“清醒者”已行动。当车企面对消费者“灵魂拷问”:大定比例多少?退订率多少?交付周期多久?已有部分车企开始公示“大定”的真实数据,并赢得消费者的掌声。
当消费者不再迷信“销量即声量”,那些曾靠注水订单博关注的品牌,将被市场淘汰;坚持真实交付、透明沟通的车企,即便销量平缓,却积累不可替代的口碑。
当前,汽车消费愈发理性,消费者要的不是“秒光”的幻象,而是如期提车、配置不减、服务不打折的确定性。官方专项整治行动,不仅是对乱象的雷霆手段,更是对行业的一次警醒。
是时候,给注水的订单挤挤水分了。真正的爆款,从来不需要“注水”。行业洗牌已至,活下来的不会是讲故事的人,而是把车造好的人,口碑经得起时间检验的企业。(完)
- 最近发表
- 随机阅读
-
- 边城呼玛:雾凇冰排相互映衬 绝美冬景引游人
- 数百台收割机在河南高速堵5天,直接损失上亿?官方回应
- 百吨冻猪肚牛肉臭味扑鼻!江门两人涉嫌走私被抓,案值千万
- 玩笑别乱开!网友发“我是梅西找你转钱”被停机 运营商回应
- “低GI”成食品热门标签,是“智商税”吗?
- 创造5项国际领先桥梁技术,深中通道伶仃洋大桥今日合龙
- 白宫称美方不清楚莫斯科遭无人机袭击事件的具体信息
- 超燃!广州千年古村上演龙舟竞渡,12条队伍出战
- 通河松花江特大桥防撞设施安装工作圆满完成
- 山西一女生遭多人掌掴!违法行为人及校方相关责任人分别被处罚处理
- 容我说两句|鼠鼠我呀,再也不敢吃鸭脖了
- 涉“小学生校内被撞身亡”不当言论 微博禁言关闭33个账号
- 我国科研团队在MLCC辐射效应研究中取得突破性进展
- 武汉一户外演唱会11人中暑送医!出现这些症状需警惕
- 中国好声音亚军去世,年仅37岁!这种黑痣要当心!
- 警惕!26岁姑娘嗓子疼没当回事,从就诊到去世仅10分钟
- 天问一号“抓拍”星际来客,是如何拍到的?解答来了
- 吴谢宇案二审公开宣判:驳回上诉,维持死刑判决
- “95后”海疆卫士汪晓龙:以生命守护这片海
- 《家有儿女》疑似被恶意评分!故意打一星会构成侵权吗?
- 搜索
-
- 友情链接
-